我要参赛
清华思客
清华思客 | 开放科学进展与趋势:从研究者的视角

 

《自然》杂志于今年4月8日在NEWS EXPLAINER版块刊登了“S计划指南:开放获取计划对科学出版业的冲击”一文,详细介绍了S计划——一项由欧美主要研究资助机构联盟cOAlition S 2018年公布的开放获取计划,该计划要求其资助的、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发表在期刊付费墙(Pay Wall)之外。S计划经过反复讨论调整后于今年正式实施,25家资助机构分别推出了其开放获取的规定。尽管S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仍有不少细节尚待确定,但其支持科学出版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型的目标非常明确。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存储,到开放数据、开放工具、开放创新……在《布达佩斯宣言》、《柏林宣言》、OA2020倡议(Open Access 2020 Initiative,简称OA2020倡议)等一系列行动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开放格局已成为科学界、出版界、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科学新生态。2016年,国际出版公司Emerald对1000余名作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开放获取是最受科研人员关注的科学发展趋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科学界快速开放共享科研成果,大大加速了全球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挑战的科学解决方案的形成。202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集多国科学部门代表举行线上会议,呼吁加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际科学合作。2020年10月,UNESCO组织拟定全球开放科学建议书初稿,并计划在2021年11月召开的成员国大会上讨论通过建议书终稿,该计划旨在进一步推进达成科学开放共享的全球共识和国际政策框架,弥合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差距,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对每个研究人员而言,开放科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认识开放科学环境下研究的新趋势?本文将主要从研究者的视角探讨开放科学的影响,以及目前开放科学发展中仍然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指出版物在互联网上供读者免费下载使用。早期的开放获取资源主要涉及期刊论文,后来扩展到图书、学位论文、工作文档、科研数据、软件代码等各种类型的科研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开放获取打破了传统订阅出版的封闭性和垄断性,促进科研成果大规模传播和共享,有利于科学交流和社会进步,是普惠社会的公益理念。

开放科学则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在UNESCO全球开放科学建议书初稿中,开放科学是“在所有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向社会开放),使科学信息、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能够被更广泛地获取(开放获取)和更可靠地使用(开放数据)”。开放科学贯穿科学设想、方法制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同行评审、出版传播以及转化利用等科研全流程,包括开放获取、开放基础设施、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数据、开放实验室、科技众筹、开放笔记(Open Notebook)、开放创新、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开放评价、开放硬件以及开放源码等丰富内涵。


图片


二、 开放科学促进科学开放和知识共享

开放获取的资源和工具大量增加


传统订阅出版模式下,读者付费订阅学术出版物,而OA模式是免费开放的,这首先意味着科研人员、企业人员以及普通大众可以使用更多的科学资源。对于大型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往往所在机构会斥资订购大量的数据库资源供本机构人员研究使用;而小型研究机构和大众,往往没有大量经费用以订购这些商业资源,因此常被拦截在“付费墙”之外,而大量科学资源的开放获取,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以现有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门户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为例,目前该平台已包含16000余种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论文记录达600余万篇。据科睿唯安公司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数据库检索,2014年版JCR 收录1240种OA期刊,而2019最新版已收录1738种OA期刊,表明OA期刊学术质量在不断提升。最大的开放存储目录OpenDOAR 已收录全世界5600多个开放存储平台,其中包括129个中国的开放存储平台。

开放科学加速学术交流

传统学术出版有较长的出版周期,导致成果发表有较长的时滞,预印本(preprint)的出现首先是为了加速学术交流。在预印本发布后,同行可以对论文提出意见或质疑,作者根据反馈修改完善,因此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发现潜在的合作者,以及开展跨学科的合作讨论等。作为最早的预印本平台之一,ArXiv目前已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计量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最重要的前沿交流平台,论文资源近190万篇。较有影响的还有开放社会基金会(OSF)支持的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的系列预印本平台,美德英三国的化学学会联合创建的化学预印本平台ChemRxiv等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不久,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教授团队的两篇文章同时发表在《自然》上,而之前这两篇文章的预印本均已在生命科学BioRxiv平台发布。BioRxiv和MedRxiv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运行的两大生物医学预印本网站,在疫情期间两平台的论文快速增长。国内目前较有影响的平台是中科院的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http://www.chinaxiv.org/)。

开放科学促进国际合作和全民参与

开放科学促进科研方式变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初,中国科学家于2020年1月11日完成了新冠病毒基因测序,首先将基因组序列上传到公开的GenBank数据库中,欧洲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合作开发出检测方式,随后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政府分享,充分展示了科研国际合作的优势。随着研究数据、过程和成果的大量开放共享,科学研究进入了由研究者、企业界、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大众多方参与、群策群力的开放科学创新范式,开放科学社区、公民科研平台、科研众包与众筹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这对科学与社会需求对接、跨学科领域协同合作、消除知识鸿沟、推进消除贫穷、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向自由开放的知识创造、传播、利用共享模式转化有着重要意义。

开放科学的费用问题

OA出版的费用几何,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并非所有的OA出版都需要支付费用。开放获取出版包括金色OA和绿色OA两种模式。金色OA是指OA期刊中发表论文(其中,部分需要支付APC,即Article Processing Cost),或在复合型期刊(传统订阅+开放获取)中选择开放获取出版方式(需要支付APC)。绿色OA是在开放仓储中发布成果的特定版本,无需作者支付费用。DOAJ平台上共收录完全OA期刊16455种,其中11795种(占72%)期刊不收取APC 。目前各期刊收取的APC标准差异较大,如PLOS Medicine为4000美元,PLOS Climate为2100美元,Nature集团完全开放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APC为1570欧元,而Nature杂志(复合型/过渡型期刊)选择金色OA的APC为9500欧元。作者需要支付APC的情况一般是由所在机构或科研资助机构承担。另外,许多期刊往往会对发展中国家作者提供不同的APC优惠减免政策。

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评价

在开放科学的环境下,学术研究评价具有新的特征。研究数据普遍表明,OA论文的显示度和可获得性高,有助于增加论文的被引率,增强作者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数字环境下成果的传播和使用自动产生相关的信息记录,包括阅读、下载、被社交网站转载、分享、点赞、评论等,这种强调社会参与的Altmetrics(即“替代指标”,指来自于网上讨论的那些代表科研人员研究工作影响力的指标和数据)对于传统学术评价有一定补充参考价值。例如在Scopus数据库平台,读者可看到每篇文章的PlumX度量指标。研究成果广泛的传播有利于得到广泛的评价、检验和重用,促进成果转化,从而使公共资金的科研投入得到充分的效益回报。

同行评议是学术领域重要的学术评价方式,目前不少期刊采用了更加透明、民主的开放式同行评议过程,即公开同行评议人信息、同行评审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等。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BioMed Central出版的OA期刊已启动开放同行评议。

开放科学也使得科学处于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环境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科研诚信的问题。科学研究的过程、数据、同行评议过程以及科研成果,都是开放的、透明的,研究人员必须保障研究过程的真实、客观、可重复、可检验,否则一旦有违规行为,被发现的几率将大大增加,研究者的学术声誉也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图片


三、开放科学前景光明,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开放科学一直在路上,利益多方的博弈远未结束:学术出版商一方面仍然以高价格出售学术产品,一方面又向作者收取APC,这种双重收费的不合理性在开放学术生态链中如何变革?此外,目前还出现了一种以OA之名、收取高额APC、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的“掠夺式期刊”鱼目混珠的现象。知识产权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专利权、版权如何与开放获取合理共存,既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又有利于科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开放科学不是乌托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还存在国际竞争、技术壁垒,甚至在后疫情时代,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在一些国家再度抬头,对于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也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同时,数据保护、数据隐私等科学伦理仍需要更多的规范保障。开放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开放科学政策的包容性,以及公众的科学素质提升等等问题日益迫切。开放科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层面、实践层面的共同努力,虽然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但是我们相信,开放科学、共享知识、造福全人类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A guide to Plan S: the open-access initiative shaking up science publishing,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883-6,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0883-6

2) UNESCO 开放科学网站https://zh.unesco.org/science-sustainable-future/open-science


上一篇:清华思客 | 朱岩 杨灵 毕得: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建设中国完备的技术资本市场

下一篇:清华思客 | 梁正 曾雄:数字经济反垄断的“变”与“不变”——由阿里巴巴反垄断处罚案件引发的思考

返回列表